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6集课程复讲

刘昊学长

  
    《弟子规·总叙》中,这个“弟子”不是指小孩子,而是我们所有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学生,都可称为弟子。“规”就是规范,我们遵守这些规范,就能够让自己的德业日渐长进、提升。

  【弟子规。圣人训。】

  这句教诲是从孔夫子的教诲当中撷取出来,在《论语·学而第一》里面就有。

  【首孝弟。】

  这个“首”就是做人的根本,根本所在就是孝道跟弟,尊敬长辈、友爱兄弟,“弟”里面还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,就是恭敬心。而一个人的道德、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提升,不断的流露出来。一个人只要做到“孝”跟“弟”,那么他就具备了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能力。这个并非是夸张,“大道至简”,很深奥的道理,其根本都是很根本、很简单的。

  回想一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,历史最悠久、国运最昌盛的朝代--周朝。八百年。周朝之所以可以延续八百年?凭的是孝跟弟。我们只看到这个结果,一定要从中找出它的原因,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。

  周朝开国是周文王、周武王,而当初太王刚好看到他的孙子周文王诞生的时候,觉得周文王有帝王之相,有圣主之相。但是他的父亲排行老三。结果他的大伯泰伯看到了自己父亲见到孙子时脸上流露出的喜悦,他了解到他的父亲想把王位传给三弟王季,之后能传到这位孙子。泰伯很体谅父亲的心境,所以他不声不响趁着去帮父亲采药,就跟他的二弟仲雍相约上山去了,就没有再回来。因为他希望让父亲不用顾于他是长子,能顺利的把王位传给三弟王季,继而再传给周文王。而这个让天下的动作不仅让父亲的愿望实现,而且还体现了兄弟之间的友爱,进一步让天下人民接受一个明君圣主的领导,体现了真正的德行,真正的家风--孝、弟、忠。因此孔老夫子对泰伯、对仲雍的赞叹是“德之至也”。

  周文王对自己的父亲都是每天三次问安,早上、中午、晚上,所谓晨昏定省。一来看看父亲的气色,再来看看父亲吃饭的情况。假如父亲进食得很良好,他非常欣慰;假如父亲吃得很少,他会很担忧。由于有这样的身教,他的两个儿子武王、周公也对周文王也非常孝顺。有一次周文王生病,周武王服侍左右,足足侍奉他父亲十二天。由于这样的孝心,他的父亲的病好起来了。

  他们的孝道承传下来,《大学》里面讲: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”他们的礼让带动了全国人民礼让,很多纷争的事自然就少了。所谓上行下效,确确实实感应不可思议。

  周公也承传了他的祖辈泰伯、仲雍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。有一次周武王生病了,周公就在他们祖宗的太庙祈求折掉自己的寿命让自己的兄长延寿,并且写了一篇祈祷文,至诚可以感通,周武王身体就好转过来,而这篇祈祷文就放在太庙里面。

  过了一段时间,周武王去世,周成王即位,周公辅助他,因为成王还年轻。周武王帮周成王选了几位老师,太师是姜太公,太保就是周公。后来周成王长大,也能够治理天下了。那时候国家有些谣言,都说周公是不是要篡夺天下。周公为了不让他的侄子为难,就自请到山东去。结果有一天周成王走在路上,突然看到天空有些异象,大白天打雷。他就自我反省,是不是我这个天子做出什么坏事?这不是迷信,以前的人很有反省的态度,人心与天地万物是有交感的,人心善就会风调雨顺,人心恶,灾难连连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异象要反观内省,要守护好这颗心,让它向善。

  周成王回去就好好反省,想到是不是让自己的叔叔离开这件事是不正确的?于是,也到太庙去跟祖宗忏悔。在忏悔的过程中,正好看到周公为他哥哥周武王的祈祷文,他把它拿起来看,看到自己的叔叔为了让他的兄长能够延寿,不惜向天祈求折自己的寿。周成王很感动,马上亲自带文武百官把周公迎请回来。所以,周武王跟周公的兄弟友弟也传给了他的下一代子孙,周朝因为有孝弟,才能够绵延了八百年之久。

  一个家庭如果有孝弟可以绵延多久呢?在中国历代,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,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他世世代代的子孙,所以他的家风两千多年不衰。假如今天你突然得到一个消息是孔老夫子的后代,你会不会突然觉得我不能丢孔老夫子的脸,走出来,言语、行为都很谨慎。所以,德风可以影响这么长久。

  在厦门讲课的时候一位老师上台来分享,他就说:这五天的课程,才让我知道德行的根本在什么?孝道。这个来自于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第一》,“夫孝,德之本也”。他接着又说,他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受,因为他们整个村落有四十几户人家,统统同一个姓,都姓吴,口天吴。他说这四十几户人家出了109个后代,其中108个大学毕业,素质很好。而这第109个是已经考上大学,但因某种因素办休学。可以说,他们下一代完全有大学毕业的水准。

  他继续说,他终于知道他们这一代为什么能这么兴旺。因为他们村落里的长者都告诉他们,只要读书、工作一有放假,要记得回来看父母。他们每年的大年初一,一定是陪着父母到寺庙里面去祭拜、祈福,不会去做其他的事。他们是整个家族做到了。除了陪父母以外,还会挨家挨户到其他邻居的家里面去跟长辈拜年。跟长辈拜完年以后,他们这些年纪差不多大的邻居,就围在一起讨论读书的收获,工作的好经验,大家一起互相切磋。所以这个村落为什么下一代能有这么好的发展,绝对不是偶然的;绝对不是说那边风水很好。而且这个地方的充满了孝弟的氛围,整个风水、环境,也会因人心而转变。

  所以孔老夫子说的“首孝弟”,当一个人孝、弟做到了,一个有孝心的人,他会推己及人,当他对自己父母孝,他看到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对待。所以《弟子规》有教导,“事诸父,如事父,事诸兄,如事兄”。

    我们求学问有个很重要的态度,要温习,要复习,还要预习。所以还没讲到的,希望把《弟子规》读熟,这样在上课当中提到这些经句,你会很有感觉,“这一句我知道”,你的学习效果一定会特别好。早上跟晚上都把《弟子规》念一遍。早上念的时候,提醒自己今天要按照这些教诲去做;晚上念一遍的时候,反省今天的所做所为,哪些做到了。下面讲:

  【次谨信。】

  “谨”是谨慎,谨言慎行。对自己的生活要有规律,否则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,更遑论要去承担家庭的重责。

  “信”是会意字,代表人言。《弟子规》说,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,孔老夫子也说“人无信不立”,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,很难在社会立足。而孔老夫子的教诲重视四个学问: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个就是言语,第三个是政事,第四个是文学。言语为什么摆在仅次于德行的重要性?因为人与人的互动跟交往,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言语。所以说,“一言可以兴邦,一言可以丧邦”,一言可以让家庭和乐,一言也可以让家庭纷争不断。所以言语要学习,很重要。

  【泛爱众。而亲仁。】

  “泛爱众”,广泛的爱众人,这个换现代话讲,叫做人际关系法,如何跟人相处的愉快。我们《弟子规》也是赶得上时代,很注重人际关系学。

  继而是“而亲仁”,亲近仁德之人。因为我们亲近具有仁德的人,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,所谓“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”,你每天接触的都是这些善人,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提升;但是“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”,假如身旁都是狐群狗党,每天自己的言语、行为都愈来愈粗俗。所以说,亲近仁德的人才能长我们的智慧,人生有了智慧才会下对抉择,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;假如没有做对抉择,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。最后:

  【有余力。则学文。】

  当我们把这些立身处事的行为,这些德行都扎实的学好,还有时间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,“学文”。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载道,文以明道,所以古人写文章非常慎重,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后人,他才把它留下来。现在人写文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,不管会不会天下大乱,所以不够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。所以“学文”还是看古圣先贤的文章比较保险,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历经几千年印证,确实可以启发人的智慧。我们每天可以把零散的时间利用好,《弟子规》可以随身带在身上,一有空拿起来背个一两句,所谓“宽为限,紧用功,功夫到,滞塞通”。

  看这个“孝”是会意字,上面一个“老”,下面一个“子”,老指上一代,子指下一代,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体,就是一个“孝”字。

  父母时时想着要把孩子教好,但是一定要有好的方法。中国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学叫《礼记?学记》,里面有提到什么是教育,“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”,这句话提到了教育的两大主轴。所以我们今天要把孩子教好,一定要清楚,要长他什么善,然后要防止什么,甚至于要导正他哪些过失,因为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。孩子有些不对的习惯,要赶快把他挽救过来,什么时候?当下!刻不容缓,因为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
  我们思考一下,现在的孩子有哪些习惯、行为一定要赶快修正?“顶撞父母”,听说以前的人是一言九鼎,现在的孩子也是一言九“顶”,这个“鼎”、“懒惰、叛逆”、“自私”、“敷衍”、“生活没有规律”。我们来思考一下,原因在哪?不是偶然的!因为现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国圣贤教诲?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导?不是!他没有孝心,没有恭敬心,当然对父母言语、行为就会有冒犯。

  当父母没有做出榜样给他看,他就不会知道,不会明白。让他做,他也会不服气。你说对你讲话要很有礼貌,你对爷爷奶奶讲话也没礼貌。当这些不服气慢慢积累,到哪一天会爆发?突然到了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,拳头跟你一样大,他就不听你的。所以叛逆是结果,根源在孩子从小没有对父母生起孝心,生起恭敬之心,那是根本原因。这个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环境很多污染,他又去效法这些同学也好、朋友也好,到最后叛逆的现象就愈来愈多。要让叛逆的现象消失,重要的是要接受圣贤教诲,然后家长要懂得以身作则,当孩子的好榜样。

  从今天开始,遇到事情的时候,你就想,今天这个同事骂我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别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人家夫妻相处和乐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你时时处处懂得去找出原因,那你每天都在增长智慧。当你找到原因,就能够对症下药,就很快的能把很多情况转成好的良性的发展。

    接着看,“自私”怎么形成的?回想一下,今天跟孩子一起吃饭,爷爷奶奶也在,妈妈夹起第一口菜,给谁吃?小孩吃。这是普遍现象,但是这一口菜夹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?“小明,这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,多吃一点”。爷爷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,“孙子,这几盘菜也很好吃”,爷爷奶奶也帮孙子夹菜。谁的菜满满的?孙子。所以一个家庭里面谁最大?孙子最大。这样有没有颠倒?颠倒了,所以小孩也就颠倒了!这样合不合理?你看所有的人都必须为他服务,小皇帝、小公主就产生了。

  请问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么?自私,因为所有的人都会替他考虑、为他服务,所以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只会想到自己。俗话又说,“伴君如伴虎”,所以现在的小孩脾气都很大。当你对他百依百顺,十件事顺了他九件,第十件不顺他,他会怎么样?会大哭大闹。你又没有原则,他一发脾气你又说什么?好了好了,给你买!那他就攻城略地,你是会节节败退。所以诸位朋友,教孩子从哪里开始?从夹菜开始。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给孩子学习的榜样。所以,你菜夹对了,你就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。当今天你把菜夹给你的父母,你的孩子看了,内心会很感动,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在行孝道,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。《大学》里面说,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,做任何事,先后顺序对了,你这个道才建立起来,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。

  现在的家长拿水果出来,不知道有没有给爷爷奶奶先吃?还有些妈妈都会买些特别贵的水果,先把它藏起来。等爷爷奶奶睡觉了,赶快拿出来,“儿子赶快过来,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”。儿子吃得很高兴,也学得很彻底,人算不如天算,他以后一有钱,买水果给谁吃?给他儿子吃、给他老婆吃。你是用好恶你的孩子就学到好恶,而不是学到情义、恩义。所以,我们还是要循天道而行,要演出孝道,启发孩子本善之心。这个“自私”,现在找到问题根源,还是从孝道,还是从处处替人着想,我们父母当榜样。

  假如孩子已经十多岁了,还来不来得及?来得及。《三字经》第一句话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当你没有信心的时候,很多事你一定做不起来。记得有很多的中学生上了五天的课程,每一天回去都有很大的进步。不管对父母、或者对家里的人态度都很好。所以确确实实十多岁的小孩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薰修。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